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24D2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5-08 来源:吉林省住建厅-文件信息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24D29号提案的答复
  
吉建议〔2024〕8号
  
民盟吉林省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吉林省朝鲜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再生利用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关心和关注。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群众的乡愁记忆,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就像你们提到的朝鲜族的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入研究探索朝鲜族村落保护的发展情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和引导朝鲜族村落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我省共有23个村落分5批次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朝鲜族村落有9个,占全省39%。你们指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所提建议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近年来,我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一、关于传统村落保障机制再完善的建议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构建整体联动统筹发展的工作格局。在省级层面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会同省文化旅游厅、省文物局、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和省农业农村厅,开展常态化联合调研指导,统筹挖掘传统民居、民俗文化、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文化纪念地、农耕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诸多要素,联动申报确认传统村落,推进协同保护发展。
  二是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保护发展体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立五级传统村落负责人联络机制,及时落实工作要求、调度工作进度、开展工作指导。主动建立省级传统村落评价认定体系,挖掘省内优秀传统村落,为申报下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储备资源。
  三是建立挂牌保护制度和警示退出机制。统一设置传统村落标识牌匾,对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实施挂牌保护。对因保护不力造成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严重损害的情形,提出警告和退出的警示要求。
  四是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指导。建立驻村专家制度,开展规划师、设计师下乡活动,动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派驻驻村专家,开展专题研究和技术指导服务;开展乡村建设工匠培训,挖掘和培训吉林省传统村落保护人才队伍。
  目前,省财政主要通过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遗产保护补助资金等,结合具体项目,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如2014年,省财政厅配合省文旅厅开展省级非遗村落培育试点,按每个30万元标准,对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延边州敦化市和东辽县的3个第一批省级非遗村落给予奖补,支持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我省已设立了省产业引导基金,主要投向处于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适当兼顾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支持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目前,除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普惠性税收政策外,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等方面也出台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小型水力发电单位可按简易办法计算缴纳增值税、水利设施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等。此外,国家大力支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发展,将其纳入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允许延边州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是东北地区唯一享受此项政策的地区。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几年,财政部、住建部开展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2022年,我省临江市通过国家竞争性评审取得国家级试点,获中央资金4000万元。目前,我省暂无符合国家申报条件的城市。
  针对我省传统村落量少质弱、分布不均、典型文化特征挖掘不够等问题,我们积极谋划,会同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开展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推荐申报工作,建立吉林省省级传统村落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鼓励地方建立市、县级传统村落评价认定体系,持续加大传统村落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2022年针对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和辽河流域长春市九台、榆树、德惠、农安、公主岭和延边州的敦化、龙井等重点地区开展专项调研指导,组织专家梳理线索,12个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总数实现翻一番,8个村入选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全省传统村落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极大地调动地方的传统文化保护热情。长春市九台区、公主岭市、德惠市,吉林市舒兰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和龙市、安图县,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都实现传统村落零的突破,优秀传统村落保护的在内涵、类型、影响力上都有大幅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4年5月开展第二批省级传统村落申报认定工作,进一步挖掘我省优秀传统村落,重点加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村落的调查普查,组织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开展申报阶段的调研指导,力争将我省更多优秀的朝鲜族村落纳入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体系。
  省财政厅将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配合省文旅厅等相关部门,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给予支持。继续发挥好省产业引导基金作用,把文化旅游作为基金投向的七大板块之一统筹谋划,加大对文化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为省内企业提供股权投资服务,推动完善传统村落保障机制。继续密切关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动向,配合税务部门将税费支持政策在我省落实到位,助力朝鲜族传统村落建设发展。
  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补助资金,引导“千村示范、百村提升”“边境重点村”等专项资金和金融债券向传统村落倾斜,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和建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二、关于传统村落经济形态再提升的建议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引导地方加强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利用村内闲置的民居建筑开办民宿、餐饮、农家乐、工作室等新产业、新业态,让沉睡的乡村资源焕发新的生机。
  二是坚持乡村旅游精品化发展,将朝鲜族文化传承利用好,会同9部门在吉林省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筛选出10个特色优势鲜明、区位优势明显、文旅资源富集,业态类型丰富,具有投资主体参与和自身引流功能,发展潜力巨大的精品村,推出了十大乡村旅游精品村,其中朝阳村、金达莱村等具有鲜明朝鲜族特色。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努力把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打造成国际性的乡村旅游精品村。
  三是加强休闲农业主体培育,加大宣传推介。开展休闲农业星级企业创建工作,积极鼓励朝鲜族农家乐、观光园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开展美丽休闲乡村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农耕文明厚重、乡村文化浓郁、民俗风情多彩、生态资源良好的美丽休闲乡村。制作《相约休闲农业 共享田园风光》画册和宣传片,通过短视频、进社区、网上发布等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宣传推介包括在内的朝鲜族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2023年度,全省传统村落合计投入资金5225万元。其中:财政投入资金743万元,社会资本投入资金4402万元,村民自筹资金80万元。全省传统村落村集体平均年收入23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村集体收入最高116.7万元,最低1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最高值3万元/人,最低值0.9万元/人。
  2023年旅游经济复苏以来,传统村落文化游成为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传统村落内开办民宿、农家乐美食、文化体验观光等产业类型。据统计,2022年吸引游客26.68万人次,知名度较高的村落年游客量在3万-5万人次,预计2023年全省传统村落游客量将突破50万人次,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乡村振兴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实现村民本地就业和收入的增加。
  和龙市金达莱村朝鲜族特色明显,地窖辣白菜基地、民俗娱乐广场、金达莱风情园等,形成标志性朝鲜族传统文化旅游符号;和龙光东村绿色主导产业与休闲旅游优势互补、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互为支撑,“公司+村集体+农户”运营模式成就60家朝鲜族民宿携手发展,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上升。辽源市的朝阳村作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标杆村,坚持“三产融合”,以一、二产业为依托,聚焦生态稻田、红色教育实训基地、朝鲜族特色文化等优势要素,以稻田观光、娱乐游玩、休闲采摘、朝鲜族民宿和美食为主要特色,打造了红色文化,绿色观光,金色稻田、夜色休闲、银色冰雪的五色乡村旅游品牌,带动旅游收入达1050多万元,实现了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截至目前,在延边地区共创建吉林美丽休闲乡村14个,向农业部成功推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3个,评选认定省级星级休闲农业示范企业49户,累计推介精品线路17条、精品景点61处,延边州敦化市文化体验消暑休闲游等线路入选国家级精品线路。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深入挖掘我省朝鲜族文化魅力和资源禀赋,继续加强传统村落的产业业态的引导,发挥传统村落的文化引领作用,联动周边村落和文化旅游资源,推动申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打造一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示范样板和经济亮点,形成传统文化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带和示范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全面振兴。
  促进我省朝鲜族传统村落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继续开展美丽休闲乡村、精品园区、星级企业等载体创建,以点带面,推动发展。提升农家乐、采摘垂钓等传统业态,发展休闲农庄、精品民宿等高端业态,探索亲子研学、健康养生等新型业态,不断推动休闲农业转型升级。依托“吉农码”智慧平台,植入朝鲜族传统村落景点线路、民宿、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优势资源,制作全省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宣传片,提高我省休闲农业知名度。并且在美丽休闲乡村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创建、精品景点线路宣传推介等工作中,向延边地区边境县(市、区)给予倾斜,助力其发展休闲农业。
  三、关于传统村落文化内涵再激发的建议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文化展示场所建设,利用“吉林印象”乡村博物馆展示资金,建立博物馆、民俗馆等传统文化展示和传习场所,使非物质文化得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文化特色资源。
  二是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在入选传统村落以后,当地政府和村民对民俗节庆、歌舞曲艺、餐饮美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和传承力度不断加大,举办了一系列文化节庆活动。
  三是加强基层治理能力,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并公示上墙,引导村民梳理家谱、族谱,编纂村史、村志,建立村落文化认同感,引导“新村民”“新乡贤”回归传统村落,加强村落治理能力。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省共23个村落录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包含敦化市雁鸣湖镇大沟村等9个朝鲜族村落,为加强对朝鲜族传统村落的保护,积极指导龙井市三合镇北兴村针对朝鲜族传统民居制定文物保护计划,成功立项“北兴村朝鲜族传统民居修缮工程”。
  按照省政府“试点培育打造一批非遗村落,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美誉度”的工作要求,结合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开展了第一批省级非遗村落遴选推荐工作。通过各地自评申报、专家初步遴选、实地调研考察、综合对比研判等程序,确定了包括朝鲜族传统村落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马鹿沟镇果园村在内的3个村为吉林省第一批省级非遗村落(培育试点)。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推动开展传统村落的宣传工作,完善我省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加强乡村博物馆、民俗馆等实体馆建设,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传统村落展示平台。借助省级媒体和网络平台,推动各地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加大传统文化宣传力度,扩大传统村落的影响力。培养一批扎根传统村落的网红达人,打造网红传统村落,实现从“固态”保护向“活态”保护、多维展示转变,使传统村落“活”起来、“美”起来。积极吸引“新村民”“新乡贤”、专家学者和民间能人投身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传统村落的良好氛围。
  继续指导相关单位做好“北兴村朝鲜族传统民居修缮工程”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申请工作,切实推进朝鲜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并要求相关市(州)、县(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加大对进入培育试点名单的村落建设指导力度,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因地制宜制定落实村落发展规划,明确培育提升方向,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四、关于传统村落保护赓续再调整的建议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2023年11月,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直相关部门修订印发《吉林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其中,4.6.1风貌特色引导中明确提出“结合村庄自然环境特征、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村庄自身场地特点,加强各类建设的风貌管控和设计引导,突出村庄特色风貌”;4.6.4乡村建筑设计引导中明确提出“落实上位规划关于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根据地域建筑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地貌等因素,确定乡村建筑风貌特色;重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满足宜居、安全、舒适的前提下,提出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的风格、色彩、材质、高度、层数等内容的乡村建筑风貌提升要求”。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要求已经入选的传统村落在一年内编制完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三级保护范围,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建设要求。
  三是加强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环卫等人居环境设施规划,引导闲置的传统民居进行活化利用,保持传统建筑的形制和风貌,改造提升室内设施和功能,让传统民居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三是在设计中强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设计原则,凸显不同村落的风貌特征,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设计手法和建设问题。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全省传统村落集中供水率达到90%,基本实现供水安全,其余未实现集中供水的农户为长期不在村内居住的农户,常住户集中供水率达到99%。全省传统村落无天然气管道接入,村民供气气源为瓶装液化石油气,常住人口使用率为63%,瓶装液化气主要作为村民炊事用气使用。能够实现日常热水淋浴的户数为924户,占比不足15%,主要为实施集中污水处理和室内厕所改造的农户。
  传统村落都配备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少量村落组建义务消防队并配备微型消防车,部分邻近城镇的传统村落在城镇消防站的服务范围内,满足消防设防要求,有一个村落建设消防控制室、消防供水管道和消火栓。
  全部村落均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村落配备分类垃圾桶、小型环卫车辆、垃圾收集点等环卫设施,有兼职的环卫工人负责村内垃圾收集,村落收集垃圾后由乡镇转运至垃圾处理厂处理。
  通过近几年的农村厕所改造,传统村落常住农户中48%的农户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得到改造,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分户三格式化粪池等收集处理设施,其中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村落4个,其余均为分散式处理。全省传统村落中能够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户1259户,占比18%。传统村落内基本建立不少于一个的公共厕所,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服务,整体卫生环境和宜居水平比申报初期有极大的提升。
  修订印发《吉林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指导地方依据指南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杜绝规划千篇一律、千村一貌。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发挥各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业技术优势,结合历史文化保护、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等工作内容,组建省级、市级传统村落保护专家队伍,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力量,完善传统村落驻村专家制度。各地应加强乡贤、能人的组织,开展乡村传统工匠培训,培养一批传统村落保护的“土秀才”和“乡博士”。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4年4月30日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孙 启  0431-82752368)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