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古代建筑

厦门古代建筑有哪些呢?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它的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是厦门古建筑的代表之一。

“骑楼”其实是“舶来品”。据称,商业骑楼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流行于欧洲。在英国人那里叫“廊房”或“外廊式建筑”。18世纪后半期,英国人进入南亚,首先在印度欠尼亚普库尔,然后新加坡开埠,英国人不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建筑设计时就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 5英尺、有顶盖的人行道走廊,以营造相对凉爽的环境。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在新加坡称为“店铺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基”。进入我国南方后,被称为“骑楼”。

“骑楼”进入我国南方,很适合南方多雨、炎热等气候特点,很快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并很快与我国南方建筑的特色结合起来,逐步形成闽南地区的闽派骑楼和广东粤派骑楼进而形成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风格。闽派骑楼受当地传统木雕影响,骑楼立面上布满浮雕;粤派骑楼装饰较为简洁,接近欧陆风格,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的仿哥特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等风格。而汕头骑楼因地处闽粤两省交界,风格也介于闽粤之间。厦门中山路、思明路一带见到的骑楼,也是繁复与简洁杂陈。骑楼在闽粤比较集中的地方,可能在广州、梧州、汕头、厦门、北海等地,各自都形成了骑楼集中区,成为城市商业繁华之地和特殊建筑景观。

其实,骑楼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城市里,随处可见,是这个地区和城市的一大特色。据载就连“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上海,也留有一些骑楼的历史痕迹。如上海金陵东路一代粤式风格的骑楼(或许已被拆),南京东路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永安公司、新新公司,淮海路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对面的一座扼三条路口的洋楼等,底楼都是采取骑楼廊道的形式。

在厦门要说“最厦门”的当属中山路,而与中山路同样最厦门的就是“骑楼”。厦门中山路两边都是骑楼建筑,地面连着店堂,这是我国南方城市街道的特色。1920年,厦门市政会在规划建设厦门的新城区时,以骑楼作为街市的主要形式。 骑楼已成厦门市近代风貌建筑的代表,骑楼式的柱廓是厦门的异彩空间,骑楼柱廊的间距约4米左右,沿街成列的骑楼一般上下三层,首层是通透的檐廊供行人步行,中间层是各色各样的木窗,就是这样的木窗曾引得琼遥“每一扇窗里都有一个小故事”的赞叹,窗间墙有西洋的有中式的,上部是平屋顶和西洋式山墙处理,在整条大同路、思明路、中山路统一、和谐之中,千变万化的每个骑楼有自己的建筑符号,檐廊的柱身上有很美的柱帽,其处理手法,材料、色彩、细部装饰丰富多姿、变幻莫测,犹如一曲美妙的骑楼之歌。

以上是鲁班乐标为中国建筑人士收集整理的关于“厦门古代建筑”的详细建筑知识介绍。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