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土建工程基地建设的思考

建工系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合作共建、资源共享、重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的思路进行交通土建工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1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与规划

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建设:第一,导向性:导向作用目标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要点,行业资源及企业资源需要和教育资源紧密结合,通过对行业资源及企业资源充分深入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按照与职业岗位一线朴实的技能需求,开展各种技能训练,从而完善学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第二,共享性: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位要准确,综合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辐射全省其他相关高职院校。以校企合作为实训室的建设载体、企业提供使用权与系自主投资相结合,在满足本专业的需要同时,对其他专业的教学也要兼顾。第三,效益: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必须体现效益目标,才能更好的体现公共实训基地的特色。在实训基地建设的初期我们将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人才培养规模做了充分的调研。使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兼顾,实训基地实训开出率达到90%以上。并积极同相关行业协会合作提高实训基地的经济效益。第四,可持续性:为了增强实训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我们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水平并且辅之的软设施建设水平也在不段完善。在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在过程中,它的持续运行能力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只有坚持依靠专业建设,在保证完成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对外服务。形成发展、运行相互补充的长效机制,使其成为实训、培训、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创新体,使得公共实训基地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2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第一,建设成为交通土建工程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示范实践教学基地。第二,建设成为建设类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基地。可对全省乃至其他地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提供训练平台。第三,建设成为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基地。①面向社会开展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②成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操作与培训的创新体;③为社会开展新标准、新规范的宣贯,为社会开展示范性培训;④为面向社会开展行业知识更新和岗位继续教育培训;⑤开展退伍军人职业技能培训。第四,公共实训基地运行体制。以加强校企合作、定岗培训、订单培养为途径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加强与省内外多层学校合作,开展中职、高职、应用性本科三层次办学。使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三方面的需求。第五,公共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一支具有业务精良、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具有较强的科教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六,公共实训基地学生实训教育和管理。完善和创新学生实训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形成勤奋学习、苦练技能的良好风尚。

3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以建设具备实践教学功能、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功能、产学研相结合的功能、对外(企业及行业)开放功能的交通土建工程公共实训基地为目标。认真吸取示范建设中的经验,积极开展校政、校企合作。抓住建筑行业发展情况,以交通土建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与控制为行业切入点,抓差异化、品牌化建设。第一,创新“校企联动、学工融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交通土建工程技术为龙头的专业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示范作用,切实落实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建成完善交通土建工程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创建示范标杆。既满足完善实践教学功能、又能实现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造血功能。功能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和技师学院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实训教学功能是本公共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为了使本系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按照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的实际情况来提高职业能力,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一开始就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蓝本。功能二:产教结合。与企业紧密结合,联合承接工程或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开发项目。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和各种仪器设备,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和科技信息集散地。功能三: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目前我系毕业生都要求取得“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这种情况下,系部实训基地可利用人员及设备,成为职业资格认证中心,不仅为本校学生服务,还可面向社会服务。如检测员、测量员、施工员等培训任务。功能四:对外开放。公共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实践教学,还要面向社会和市场,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就业再就业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服务,体现了交通土建工程共实训基地“开放、共享”原则的内在要求。第三,以交通土建工程技术公共实训基地为平台,锻炼“复合型”教师队伍,构建高水平“双师”“双专”专业教学团队。培养具有理论功底,能够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具有实践技能,能够进行实践指导,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专业发展的前沿,能将最新的研究结果渗透于教学之中,进行必要的创新设计和科学技术指导。同时知识结构、年龄、学历层次、工作技能等方面的合理组合,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与组织下企业锻炼,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