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背景下建筑材料的教学模式

《建筑材料》是建筑类各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材料员岗位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下,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经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高职教育的要求。

近年来,在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培养出了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多,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改的重点。

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讲授的内容还是教师个人的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本科教育的模式,并没有突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鉴于此种情况,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此大环境下,作者通过分析研究《建筑材料》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结合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精品(重点)课程建设的改革成果,谈谈对该课程教学的一些看法。《建筑材料》是工民建相关各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建筑上常用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质、质量检验标准和方法以及应用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同时是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课程。

一、课程目标及教学思路

《建筑材料》课程总体目标是在掌握常用材料技术性质、特性、应用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材料进行检测、验收的基本理论和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为从事材料检测、验收、施工等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验基础。为此,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及多次修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材料》课程标准的经历,将《建筑材料》课程总体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大块。

1.知识目标a.无机胶凝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b.混凝土组成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c.混凝土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配合比确定、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d.砂浆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配合比确定、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e.钢材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f.防水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g.其他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

2.能力目标a.能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工程质量要求不同,合理选用建筑材料。b.能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对常用建筑材料进行见证取样、送检。c.能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进行试件制作、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检测、材料质量评价。d.能正确合理地填写、阅读材料质量检测报告单。e.能根据国家标准、规范确定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并填写配合比通知书。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应该与以往教学方式完全不同,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做到理论知识少讲、够用就行,增大实践教学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完全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二、教学内容

针对建筑大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教学内容应各类材料的质量检测及工程应用作为重点,同时应酌情加入一些新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来工作进入工作岗位,能应用建筑材料相关知识去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教材存在普遍问题,传统建筑材料水泥、普通混凝土、钢材等常用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占有的篇幅很大,出现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教材对此都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达到及时更新。那么就需要校企合作,在教学内容上做出相应调整与补充,做到在讲授传统材料的同时,也要涉及工程中应用较普遍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其一可以使学生们了解更新的材料咨询,毕业再工地上若涉及新材料、新产品,让学生也能很快上手工作;其二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

《建筑材料》课程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均以理论讲述为主导,试验操作为辅助。建筑材料类别比较多,知识点较分散,逻辑关系也不强,计算理论难懂,这使得刚走进大学学习的同学对于学习方法不得要领,导致学生对该课程感觉枯燥,缺乏学习兴趣。深究其原因,作者认为教学方法不当起主导作用。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作者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总结,提出了以下教学模式。

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将“做”安排在“学”的过程中,利用校内“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实训室进行教学,边学边做,实现学做合一;二是将“做”穿插在“情境引领”教学设计中的“X+1”模式中,即当完成一个学习情境的课堂教学后,即停课进行该学习情境的仿真实训,实现大的“学工交替”循环。针对情境化教学提出贯穿理论和实训教学过程的工学交替“八步教学法”。

第一步:创设情境,通过引入典型工程案例、创设问题等多手段创建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明确任务。让学生明确每个学习情境下的具体学习目标,以及完成该学习目标后应达到的岗位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学习目标与岗位技能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步:知识准备。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教学或者理实一体化教室来完成这一教与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需要完成相关基础知识的准备工作。

第四步:实训计划。由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训计划,并结合实训指导书将实训要求下达给学习小组。

第五步:操作决策。操作决策主要是学习小组的组长根据实训计划分解安排每个学习组员的实训岗位分工和工作职能。这一环节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六步:动手实践。各学习小组团队协作共同完成老师下达的实训计划。该环节即检验了各小组知识准备的情况,同时也锻炼学习成员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七步:三方评估。

通过每个学习小组的自评、各个学习小组间的互评、教师最终的点评对学习质量检查,完成学习成果的检测。第八步:问题反馈。每完成一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小组和教师对此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教师协助分析,找出问题,纠正不足。整个学习过程可以逐步提高学习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场地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需要将授课地点从普通教室移至建筑材料实训室。首先,对于每类建筑材料学生都会有直观认识。其次,在讲解材料性质的同时,可以进行一些演示实验。比如讲解石灰的特性时,可以演示石灰加水后的放热和体积膨胀的特点后,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最后,针对高职教育的能力要求特点,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建筑材料》需要培养学生的材料检测能力,这就需要建筑材料实训室发挥教学作用,为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提供场所。

五、考核方法

本课程是典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因此,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为主的三方评价机制,即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结合工学结合的“八步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分组形式进行,在完成每个学习情境学习过程后,都需要由学生自己和组长对组员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占20%),然后由专任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完成实训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专任教师占20%,实训指导教师占20%),最后再结合期末笔试成绩(40%)进行综合评价,得到课程的总评成绩(百分制)。

六、结束语

以高职教育的特点为主导,对《建筑材料》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改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虽然简单的一次教学模式改革不能取到青云直上的教学效果,它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摸索过程,需要所有从事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共同努力,才能让我国的职业教育向前迈出一大步。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