垭口两侧路线展线布局

越岭线的高程主要是通过垭口两侧山坡上的展线来克服的,虽然山坡地形千差万别,线形多种多样,但路线的布局首先要以纵坡为指引,即平、纵、横三个面的结合要以纵断面为主导。越岭线利用有利地f、地质,避让不良地形、地质,是通过合理调整坡度和设置必要的回头线来实现的,而回头线的布置,也要根据纵坡来选定,只有符合纵坡标准的路线方案,才能成立。因此,展线布局必须从纵坡的安排开始,其工作步骤如下:

1)拟定路线大致走法。在调查或踏勘阶段确定的主要控制点间,进行广泛勘察,调查周围地形及地质情况,以带角手水准粗略勘定坡度作为指引,注意利用有利地形、地质,拟定路线可能的大致走法。

2)试坡布线。试坡的目的是进一步落实初步拟定的路线走法的可能性:发现和加密中间控制点,发现局部比较方案,拟定路线布局。

试坡由已定的控制点开始,越岭线通常先固定垭口,由上而下,视野开阔,便于争取有利地形。因此,一般多由垭口向下试坡。试坡选用的平均坡度,应根据“标准”的规定,地形曲折,小半径曲线多的地段,可略低干规定值,在试坡过程中,遇到必须避让的地物、工程艰巨及地质不良地段,以及拟用作回头的地点,要把路线最适宜通过的位置,暂时作为一个中间控制点如果它和试坡线接近,并与前面一个暂定控制点之间的坡度不致超过最大坡度或过于平缓,就把这个点大致的里程、高程以及可活动的范围记录下来,供以后调整落实的参考。如果这个点和试坡线的高差较大,则应返回重新试坡,或修改前面的暂定控制点,认为合适后再向前试坡。如经过修改后的路线纵断面或路线行经地带下够理想,应另寻比较线。这就是通过试坡发现控制点和局部比较线的大致过程,当一系列中间控制点暂定下来后,路线布局大体就有个轮廓了。

主要控制点间,可能有几个方案,要经过比选,剩下一、两个较好的方案、据以进行下一步工作。

3)分析、落实控制点,决定布局方案。控制点有固定和活动之分:一种是位置和高程都不能改变,加工程特别艰巨地点的路线和某些受限制很严的回头地点,必须利用的桥梁,必须通过的街道等;另一种是位置固定,高程可以活动,如垭口、重要桥位等;第三种是位置、高程都有活动余地的,如侧沟展线的跨沟地点,宽阔平缓山坡的回头地点等。

第一种情况较少,第二、三种情况居多。也就是说控制点大多是有活动余地的:但活动范围有大有小。对活动范围小的控制点,可视为固定控制点,把位置、高程确定下来。然后再去研究固定控制点之间的、活动范围较大的那些控制点,以便通过适当调整,达到既不增大工程而又能使线形更加合理的目的。

活动控制点的调整落实,有下面两种情况和做法:

(1)活动性较大的回头地点,可从前后两个固定控制点以适当的坡度分头放坡交会得出。

(2)两固定控制点间的非回头的活控制点,应在其可活动的范围内调整,以使固定控制点间的坡度尽量均匀些。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