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继承与更新诌议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中式建筑文化发展的根基,在儒家为主导,道家和禅宗为两翼的思想体系之下,建筑形制也烙上了“礼”、“天人合一”等时代印记。儒家的“天人合一”侧重于人道、天道精神上的一致性,万物有差别等级,人间也应有伦理等级,“礼”正是孔子主张的“尊卑有等,亲疏有别”。“礼”维持社会秩序的同时,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形制乃至建筑色彩、装饰、构件等细部,如紫禁城前朝后寝的布局以及不同性质建筑的屋顶形式差异。道家侧重于人与天在自然上的一致性,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这一点在传统园林设计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园林营造的曲径通幽、花木扶疏、一池三山,无不追求宛自天开的效果。所以,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严谨的秩序,以及丰富的空间体系等特征。创作的灵感源于对记忆片段的整理、选择、加工,需要有丰富的知识文化积淀。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不止传统建筑的博大精深,更有民间艺术、绘画、诗歌、风俗的多姿多彩,他们一起构成了设计者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现代建筑关于文化传承的新思路

传统建筑是千百年技术、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活化石,不管它现在是荒废,还是仍在使用,都无声的述说着历史,展示着历史,树立新事物超越的目标。对于部分有标志性但又没有使用价值的传统建筑,应该予以完全的保护,修缮工作也尽量做到修旧如旧,用最原始、自然的姿态成为人们观赏、纪念的精神空间,切忌武断的拆毁或破坏原有风貌的修补。对于需要改善或更新,进而延续其使用功能的老建筑,建筑师的任务更为艰巨,首先需注重现代生活中建筑的实用性,国外先进东西要吸收,其次应照顾人们对传统的感情,本土文化应得到发扬,要解决的是继承与发展两个问题。下面以国内几个在文化保护、传承和更新上做得比较好的设计为例,试探析新中式建筑的设计手法,和中式建筑的的发展方向。

(一)一时间,自然、历史及未来在其上混合成为一体,设计者用一种近乎梦幻的手法,创新诠释了传统精神价值中空间和自然为主体的“天人合一”。造型和手法上,胡同泡泡与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云门”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这个小体量的优势却不止于此,现代感十足的它,却有着传统中国建筑集精神与使用功能于一体的品质。它是一个加建的卫生间和通向屋顶平台的楼梯,用途在于解决老城区四合院基础设施卫生间的缺少问题,改善生活环境,保证老建筑的正常使用。不管是新奇的造型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关注,还是实际问题被解决得到原住户更多喜爱,设计保持了老建筑的活力,并最大限度保持了原有风貌,建筑与人的精神交流和其实际使用价值仍在继续,文化得到了最好的传承。而这些泡泡也会因为其不可磨灭的价值,慢慢地成为老北京悠长历史的一部分,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新的一笔。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古老建筑都需要采取大尺度的重建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从生活的层面找到问题关键所在,插入一些小尺度的元素,或许是新型材料、技术,也可能是某种现代的构筑,注重其与传统精神内涵的融合,既可较好保持原有风貌,使老环境有较大改善,消除人们对老建筑的某些偏见,更可富于现代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二)建成后的菊儿小区既有胡同、四合院的符号和韵味,与一条胡同里的其他老建筑相得益彰,更满足了老北京对四合院的喜好和现代生活的需要。这种在现代生活方式中延续下来的四合院情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体验和时代记忆。二十年的风雨变化,虽然在追求利润的社会背景下,它终成“孤本”。不少游廊被住户筑起玻璃钢墙,窗户也加上了防盗窗,最初风貌有所改变。但它不是现代建筑夹缝里突然出现的不协调,也不是满地可见的方盒子,它保持着独特的魅力。时至今日,这个关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合院“试验”仍是旧城发展的参考,为建筑设计指明了一个方向:选择性保留具有精神内涵的特色空间,融入新的设计理念,使之符合现代建筑功能需求,打造让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式建筑。

(三)深入理解,面对实际,升华传统南方的中式建筑中,精致的园林景观和灵活的空间处理,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在广东的时代玫瑰园第三期组团内,刘家琨对公共文化交流空间系统及景观的处理,具有时代感又不乏亲和力,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让人仿佛感受到了传统中式景观处理手法的魅力。该组团内邀请荷兰建筑师库哈斯设计了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在组团隔街相望的还有已经建成的主展厅,项目要求设置足够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间,并把前两者纳入这个系统之中,共同服务于小区居民和城市公众。一面要兼顾居住小区必须封闭管理的国情,一面要营造一种城市公共空间氛围,在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创造怎样一种互动,才能让几个节点最终形成一个整体?设计师采取了一条架空步行桥从组团内院上空立交而过,分别串联起位于住宅楼顶部的时代美术分馆、组团中心原旧房改建的交流中心和隔街相望的现有展厅。步行桥有高低起伏,低处接近水面,高处可够着树枝,曲折蜿蜒于小区的园区,颇有“步移景异”的韵味,为公众的参观增添了趣味性,一个穿越小区的完整公共空间系统由此形成。这条公众小路打破了小区的封闭性,但公众的活动被高差和水域限制在三个馆和步行桥这一规定的路线上,所以并不干扰小区日常生活和管理,反而成为亮丽的风景线,小区居民还可以持卡自由出入该系统。一种现代近乎夸张的手法,把古典园林的“借景”立体化,加之独特声乐系统的另类“借声”,带给人们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尽管项目中有些元素是我们见所未见的,但相比某些欧陆风格楼盘的景观,国人理解和接受起来容易得多,概因它不动声色中传递的中式建筑文化。理解并运用传统的精髓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总是能摩擦出灵感的火花,这可促进传统在现代中的升华。设计者或利用材料、技术的更新,或改变具体设计手法,让传统建筑中某些元素发生微妙变化,不动文化本质属性的前提之下,使建筑呈现更丰富的效果,起到更意想不到的作用,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这便是传统文化表现出的生命力。虽然设计的产物表现出来的属性乍看与传统无关了,但细细品味,却又充满了传统的神韵。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不只是某一种建筑形制和精神的保留,还包括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多样性的保护,以及从宏观到微观的方方面面(城市肌理、建筑组群和单体、景观园林、室内陈设等),甚至是空间里的生活习俗、传统活动的保护。作为建筑设计者,应更深刻地了解、发掘我国传统建筑的特色,结合实际国情和现代生活需求,进行创新型的实践,探索一套完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理念及措施,用于指导实际建设,切实保护我们文化的遗韵,捍卫我们精神的空间。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