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渗漏治理实例

1、工程概况

某基坑开挖工作进行了将近一周,除北侧运输通道外,其他部位沿支护桩一侧已挖至基坑底标高,施工现场发现基坑西侧和北侧各有一处渗漏点,渗漏点位置在环梁底标高以下1.5 m左右,其中西侧渗漏点较大,从上到下以滴水方式冲刷桩问土形成孔洞,北侧渗漏点较小。对上述两处渗漏点进行第一步处理,在渗漏点处填塞编织物挡土外侧砌砖,处理后只有清水渗出,无泥砂;而后一周持续对基坑渗漏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新渗漏点进行封堵,发现东侧环梁外侧止水帷幕内侧有积水并从环梁下渗出对基坑侧壁造成冲刷形成空洞,基坑南侧又有几处渗水,基坑内壁大面积有潮湿现象。

在环梁支撑施工过程中,为便于破除支护桩桩头,在支护桩外侧用挖掘机沿基坑挖了一道宽40~50 cm的沟,将支护桩外侧的止水帷幕的上部大部分挖除,挖除后第二天就有水从基坑外侧渗入沟中,明显出水点有3个,多处点位虽未出水但有阴湿现象,环梁浇筑过程中为了堵住出水点,在出水点处多浇筑了一段混凝土,但效果不佳,基坑开挖第一天,西侧原出水点处只开挖了1m多就出现了渗漏。

2、工程地质情况

2.1人工填土层

全场地均有分布,厚度1.70~4.O0 m,底板标高为0.67~一4.O0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

第一亚层,杂填土(地层编号①1 )。厚度一般为0.60~4.O0 m,呈杂色,松散状态,由拆房垃圾、砖块、石子、灰渣、废土等组成。工程部分地方缺失该层。

第二亚层,素填土(地层编号①2)。厚度一般为0.50~3.50 m,呈褐色,软塑状态,粉质粘土质,含砖渣、石子等,属中压缩性土。部分地方孔附近缺失该层。

人工填土填垫年限>10 a。

2.2全新统上组陆相冲积层

厚度1.20~3.30 m,顶板标高为0.67~一4.O0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

第一亚层,粘土、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④1)。厚度一般为0.30~1.7011,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受填土影响缺失该层,剖面图上统一按粘土绘制。

第二亚层,粉土(地层编号④2)。厚度一般为

1.2O~2.50 m,呈灰黄色,稍密~中密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本层土各亚层土质较均匀,④1 亚层分布不甚稳定,④2亚层分布较稳定。

2.3全新统中组海相沉积层

厚度7.00~8.50 m,顶板标高为一2.28~一5.70 m,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⑥4)组成,呈灰色,软塑状态,有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    

以上是鲁班乐标整理的内容,更多关于“深基坑渗漏治理实例”等建筑方面的知识,可以登陆鲁班乐标鲁班乐标进行查询。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