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建筑景观演变机理

自1986年西递开展旅游产业以来,由传统农业村落转化为旅游型村落的过程中,政府、本地居民、资源禀赋、消费需求等多因素相关作用使得建筑景观呈现出:功能旅游化、建筑现代化色彩浓郁、建筑聚落景观稳定性发展的演变特征。

被誉为“明清古民居博物馆”的西递村,徽派建筑保存较好,研究旅游发展过程中建筑景观演变机理,对西递等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建筑景观演变规律

西递村自1986年发展旅游业以来,建筑景观的演变呈现一些规律性的变化,如:

1.1.建筑景观功能旅游化明显

1986年之前西递村除去古祠堂等建筑兼有公共服务性功能外,其它建筑仅有居住功能。1986年之后的西递,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多数民居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旅游文化价值高的古民居直接转为旅游景点为旅游服务,如西园、淳仁堂等;拥有临街店铺的部分建筑转为商店,酒店、餐厅、家庭旅馆直接参与旅游产业服务,如跑马楼,猪栏酒吧;还有一些转化为旅游公共服务区,如售楼部,医疗救助中心。功能发生演变的建筑景观主要集中于旅游线路沿线,后边溪等旅游边缘区域,除写生者外鲜有人经过,功能演变较少。截止2011年11月西递古村落共有各类店铺155家,包括学生写生基地7家、农家乐38家、特色餐饮企业5家、酒吧3家、烧烤店1家、台球室1家、网吧1家、旅游纪念品店89家、超市6家、浴室1家、电信服务企业4家;其中旅游化程度最深的当属洛七慢递、归止园、猪栏酒吧以及哪吒手绘等店铺。

1.2.建筑景观现代化色彩浓厚

政府对古民居的补贴主要按照保存状况、文物价值等进行,不处于旅游线路上的景点补贴相对较少。而政府由于经费问题对核心景点的改造管理较严,造成无力顾及普通民居。临街的本地居民通过拆墙凿床,填砖加瓦改变原有建筑外形,开设临街店铺、农家旅馆、旅游饭店,将原本的房屋的居住功能改变为创造收入的商业空间。村落内部或者距离核心旅游区较远的部分本地居民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也开始将自家房屋整改为农家旅馆或者开办网吧、酒吧等娱乐服务设施通过采用景区路口招徕或者通过旅游社组织客源等手段吸引旅游者来自家住宿、就餐、娱乐消遣。因此西递古村落的建筑虽然外观上保持明清古建筑样式,内部大都按照自身所需进行了改造,使得其村建筑现代化色彩浓郁。

1.3.建筑聚落景观保持稳定性

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西递古村落在1986-2011之间的26年期间,建筑景观的数量变化较少,特别是2000年之后西递古村落建筑景观保持总体稳定,基本没有变化。如图1所示。西递村除为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新增了水口园林、明镜湖、以及南北停车场外,新增建筑与重建建筑相对较少(新建是指在空地上建设;重建是在拆除全部或部分建设,改变建筑外观)。

新增建筑主要位于村落入口处、村落公路旁以及村落东北部的街巷延伸区、停车场周边区域。重建建筑主要是位于村落内部,偏离核心旅游线路的区域。自1986年发展旅游业以来,西递村进行综合治理,拆除不和谐且无法改建的新建筑,原址复建重建濒危建筑,改建一批与整体氛围不和的建筑。2001年前后,黟县县政府基本不允许西递村民新建房屋,对于特别需要建房和改建的情况需要经过公示,没有反对意见才可逐级报批。由于种种原因,西递镇土管所所存《土地变更调查表》仅有2001-2010年的房屋变更情况。其中西递古村落建筑变化近2006年1家原址扩建,2007年2家建筑扩建。

2西递古村落建筑文化景观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西递古村建筑文化景观的演变是在西递由传统农业村落转化为旅游型村落的过程中政府、本地居民、资源禀赋、消费需求等多因素相关作用的结果。

2.1自然环境因素

西递古村落被山峦丘陵环抱,其东为杨梅岭,其南为陆公山,其西为奢公山,其北为松树山,村内三条溪水:后边溪、前边溪、金溪或穿村走户,或绕村而流。该地的地形地貌对村民居住房的选址具有重要限制作用,进而制约了古民居的布局、建筑规模、建筑密度、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群扩张走势。

2.2旅游消费者市场需求

根据黟县旅游旅游局统计资料,1992-2010年,西递旅游接待由2.91万次增加到69.09万次,旅游门票收入由1992年的10.88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69.09万元。西递旅游接待人次的快速增加,加大了对旅游地配套设施的要求,如西递新建了售票处,修建了水口园林、南北停车场、修筑了新的环村公路,增加了住宿设施、休闲娱乐设施。

2.3本地居民理性行为选择

本地居民理性行为选择首先表现在西递的人口变迁上。1986年以前,西递为农业经济,经济较为落后,人口外迁较多。1986年之后,西递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分红是根据人口和房屋进行分配的,此时的西递外迁人数极少,而且出现回迁现象,如图2。其次表现在商业选择上。实地调研中发现,虽然西递古村落距离黟县县城仅8公里,距离屯溪区52公里,距黄山南大门43公里,但是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黟县县城到西递的公交每20分钟一班,末班车的时间是16:30,这个时间间隔对于一般旅游者来说不好把握,因此一些本地居民发现了旅游者对住宿以及餐饮有需求,利用自家居住空间改为商业空间,开设农家乐、小旅游、旅游商店等等。当这部分村民从旅游中获利,先富起来之后,或开始新建住宅、或新建饭店旅馆、或通过其他方式参与旅游业。面对利益的诱惑、当地居民的理性选择对于西递古村落建筑文化景观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4政府的宏观调控及政策支持

省市县镇各级政府在西递古村落文化景观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级政府通过制定各种土地分配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招商引资政策、旅游发展相应政策等来引导或者制约西递古村落的土地利用的分配、人口的规模、村落的发展趋势、旅游开发的范围及程度,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于1997年9月21日通过了《安徽省皖南古村落保护条例》,并于199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的颁布对西递古民居的保护利用管理等提供了法律保护。2001年6月西递、宏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西递正式纳入国家1982年开始实施的《文物保护法》的保护与监督范畴内。

2003年5月9日,安徽省省政府颁布并实施《安徽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西递纳入到省政府颁布的法律体系中。黄山市人民政府在2002年2月4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弘扬徽派建筑文化的通知》。2003年3月25日,黄山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了针对黄山市市域范围内所古民居保护的办法-《黄山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1997年黟县人民政府制定了西递村保护规划,1998年黟县人民政府制定了《黟县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1999年起,黟县建设局要求对西递古村落内建房进行严格的审批程序,2001年,加强对村民新建、重建、改建、扩建房屋进行了更为严格的审批程序,并且对建筑的门窗改建、室内室外的维修也要求进入审批程序。2003年开始,对于旅游线路沿线,公路两侧的可视范围200米以内的房屋建设也需经过严格的审批。黟县人大在2000年11月西递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之后,于2001年3月28日颁布并且实施《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2.5规划师、学者、媒介机构等共同影响

1998年黟县规划局及委托相关机构对西递古村落实施考察,并制定了《西递村保护规划》,该规划对于西递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西递古村落文化景观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对西递古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起到了方向性的引导作用。规划师通过文本形式将其前瞻性、经验性以及竞争性的规划理念融入到西递整体规划之中,如西递水口园林景观极为规划师思想的体现,对于西递古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起到引导性作用。相关学者通过实地考察将西递古村落的实际情况以文字形态反映在相关媒介上,通过分析西递古村落发展现状,对比不同村落发展情况,从专业角度给西递村的发展指出方向,以专业知识对西递古村落文化景观演变提出希望的方向以及改进的空间。媒介机构通过图片、影片等将西递引入一个新的世界,并且向世人展示了西递的美好。由于媒介机构的大力宣传,西递的知名度逐渐提升,大批的旅游者、摄影爱好者等涌入西递,给西递古村落建筑文化景观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加速了建筑文化景观演变的步伐。

3结论

由于旅游者的增多,当地村民在理性选择下,将自家建筑窗墙打洞整改为商铺或者开办为农家乐等。多数建筑由居住空间改变为商业空间,建筑景观功能旅游化特征明显。西递古民居由于年代久远,内部装饰已经脱落或者不能满足现代人民的生活。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注重对建筑内部的装饰,增添空调、热水器,铺设新的地板,修建现代化的卫生间、厨房等,因此西递古村落建筑景观现代化色彩浓厚。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以及政府的限制性作用,西递古村落的建筑数量没有明显变化,建筑景观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