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我国实施公路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中,对于工程项目建设有明确的规定,其中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设计制定明确的规定,以下是鲁班乐标小编整理的公路钢筋混凝土规范基本概况如下:
公路钢筋混凝土规范适用于公路桥涵的一般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不适用于轻集料混凝土及其他特种混凝土桥涵结构构件的设计。中国建设网小编阅读公路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相关内容,基本规定情况如下:
2004年,交通部颁布《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明确提出了桥梁100年设计基准期的要求。2006年9月交通部出台了《公路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2006年10月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市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设计规程》(DB/T29-165-2006),这些规程和规范的颁布实施,对保障桥梁耐久性无疑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规范不可能面面俱到,提出的只是基本要求,在设计工作中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每一个细节都要细致考虑耐久性。
耐久性设计是一种基于环境劣化因素的防护设计,必须从结构体系、结构构造、结构材料、结构维护、结构使用等多角度研究,特别要从设计、选材、施工到使用和维护全过程中,针对经常出现的人为错误等方面研究如何加强和保证结构的安全性,而首先,明确解析环境作用下的桥梁劣化模式,无疑对桥梁的设计大有裨益。
公路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钢筋混凝土桥梁破坏的主要模式
1.1盐腐蚀和盐结晶腐蚀模式
在海滨或盐渍土地区,环境水中的硫酸根离子和镁离子会造成混凝土的腐蚀,生成具有膨胀性的石膏、钙矾石、碳硫硅钙石和无强度的氢氧化镁等。特别是,由于毛细作用,混凝土孔隙中充满了液体,当水位及环境温度变化时,液相中的盐份析出,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转化为体积膨胀的结晶水化物,使混凝土结构胀裂,进而导致钢筋锈蚀,体积膨胀,加重了混凝土的开裂,造成恶性循环,这种腐蚀最为常见。
1.2水冻融破坏模式
这种破坏模式主要发生在我国的三北地区。水在负温下发生相变,转化成冰,体积膨胀9%左右。当混凝土处于饱水状态,因温度的降低,毛细孔中的水结成冰,对周围造成挤压,反复的结冰、融化,长此以往使混凝土结构疏松,失去强度。
1.3盐冻破坏模式
我国北方冬季气候非常干燥,使用除冰盐后,盐水通过不防水的伸缩缝流向墩台,通过不防水的桥面系渗入到混凝土的缝隙里,在干湿冻融条件下,高浓度化冰盐能产生足够高的盐结晶压和渗透压,造成混凝土膨胀破坏,由此引起的盐冻剥蚀危害比水冻剥蚀更为严重。
1.4钢筋锈蚀破坏模式
当存在混凝土保护层偏薄、有裂缝、抗掺性能差、氯盐侵入等原因,钢筋与渗入的水份、无机盐、氧气等反应引起钢筋锈蚀,锈后体积膨胀,使混凝土开裂并与钢筋剥离。甚至引起混凝土大面积疏松、脱落。混凝土破坏又进一步加剧钢筋的锈蚀,形成恶性循环。
1.5结构受力破坏模式
由于超载或梁板配筋不足,以及设计中过于追求造型的新颖,造成结构的承载力不够或传力路线不明确,使结构过早发生破坏。另外由于温度应力、收缩徐变、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原因造成局部应力集中,使结构产生开裂,诱发钢筋锈蚀。
1.6碱—骨料反应破坏模式
碱—骨科反应是指骨料中活性组分与混凝土中的碱发生反应并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碱骨料反应主要分为两类:碱—硅酸反应和碱—碳酸盐反应,京津地区都有这类破坏的发生,北京的西直门立交桥,天津的八里台立交桥都曾发现过。
1.7综合破坏模式
当存在多个因素造成混凝土破坏,而且主次不明显,或者这些因素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造成的混凝土耐久性急剧下降,称为综合破坏模式。一般说来,单一因素造成的破坏较少,以多种因素造成的综合破坏为多。
通过总结归纳,可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水冻融和盐冻是引起北方桥梁上部结构混凝土破坏的主要因素。而对于滨海和盐渍土地区,桥梁的墩台主要破坏模式是盐结晶腐蚀。
其次,钢筋锈蚀引起的混凝土破坏也很严重。钢筋保护层较薄、各种因素造成混凝土开裂、流水侵蚀和Cl离子腐蚀是钢筋锈蚀的主要原因。
第三,混凝土选材、配合比和施工自身存在的质量问题,是一些早期修建的桥梁耐久性不良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而最基本的,桥梁结构的自防水或外防水的失效或根本就没有防水措施,是所有病害发生的直接诱因。
以上是鲁班乐标为中国建筑人士收集整理的关于“公路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的详细建筑知识介绍。更对关于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桥涵设计规范相关资料,敬请关注鲁班乐标行业解读栏目。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鲁班乐标微信号。
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