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建筑空调节能设计解析

冷热负荷计算

避免了建设过程中资源的浪费,建设后期运行维护的费用和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各方面的损失。在实际的设计中我们在依靠设计经验的同时,还要依据大量具有普遍规律的工程单位建筑面积热、冷负荷统计值,通过统计分析回归计算而得到设计指标。它虽然在具体的设计中不具有精确性但是胜在具有代表性。我国在2003年和2005年分别制订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的第6.2.1条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5.1.1条明确规定了在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中进行冷负荷、热负荷计算的必要性和强制性。

采暖与空调冷冻水系统设计

采暖系统设计采暖系统设计的合理与否关系着建筑暖通空调系统是否能实现节能运行的功能。管路系统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相关设备耗材使用量少,前期建设成本低后期维护费用少;能够实现不同建筑空间温度独立调节控制;实现热量消耗分户分摊功能;以上三个原则是民用住宅和公共建筑科学合理设计暖通空调系统的原则。通常我们所采用的采暖系统形式有下供下回垂直双管系统,上供下回垂直双管系统,上供下回垂直单双管系统,上供下回全带跨越管,平单管系统,水平双管系统,高层建筑竖向分区供暖系统等,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当依据不同的情况而定。

空调冷冻水系统设计依照相关国家标准,设置多台冷冻水系统节能设计时,以能够跟随负荷变化实现自动改变系统流量为目标,尽量降低系统运行中的能耗。当前我国常用的空调冷水系统有一次泵变流量系统,一次泵定流量系统,二次泵变流量系统,两管制及四管制系统等。系统补水管道的大小、补水量的多少以及水泵水箱和水处理设备等的确定需要严格依照采暖和空调系统的单位时间泄漏量来进行。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当根据系统的整体规模和不同系统的实现形式按系统的用水容量来计算。在供冷和采用换热器供暖的空气调节方式下,全空气系统应按照0.5(偏差±0.1)左右的单位水容量进行计算,在水空气系统下应按1.0(偏差±0.3)左右进行计算;在热水锅炉供暖时,全空气系统下按1.3~2.0计算,水空气系统下按1.2~1.9进行计算。封闭式采暖空调系统补水定压点应当设置在循环水泵入口处。

风系统设计

空调风系统设计空调风系统的设计关系着空调系统能耗的大小和运行的成本,同时也关系着人体的舒适度。依据我国相关标准,在保证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对空调风系统设计时应当严格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设计不能随意更改。对于人员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进行相应的集中供暖,这样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对于建筑面积大人员多的场合要进行集中的供暖控制时,应当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此外,对于建筑空间高度较大时也可采用分层空调系统。通风系统设计电气设备在正常的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热量不能及时的排走将会严重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转甚至发生设备故障,从而降低了节能的目标要求。

因此,通风系统的设计不仅保障了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运行,同时还是整个建筑电气设备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条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排风热回收应当符合相关规定;对于排风热回收设备的选型也要依据相关的原则。一些对于环境通风要求不高的场合可以采用自然通风的方法降低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冷热源设备的选型是整体节能设计的关键。

设备的选型应当依据具体的建筑功能、规模、造价并结合当地的具体能源市场环境气候因素按以下原则进行:1)对于毗邻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余热可以作为冬季的热源,也可以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将工业循环热水经降温处理作为夏季制冷源。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科学合理经济地将工业余热引入建筑暖通空调系统中,可以有效地达到节能设计和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2)以当地的能源结构为依据,使用当地比较富余的能源作为冷热源,例如可以采用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能源。从冷热源到具体的建筑室内,往往要经过一定距离的管道传输,因此保温与保冷的技术工艺要求也是关系着节能设计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室温调控室温的调控有多种方法,经常采用的是温控阀,这是一种可以依据预先设定好的温度自动进行温度高低调控使建筑温度稳定在预先设定温度范围内的一种装置。温控阀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度的高低变化,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冷热量计算对民用建筑暖通空调系统采暖制冷分摊的用户常通过热量分配表法、温度法、面积法等来实现。公共建筑与民用建筑在功能和性质特点上相差较大,因此,在采暖热力入口处设置冷热计量两用的总冷热表,对于公共建筑中不同部分分别设置冷暖量装置是公共建筑冷热计量方式所遵循的两个原则。设置建筑暖通空调系统中水力平衡装置的设置是解决系统中水力不平衡、降低能耗的有效方案和技术措施,我们应当考虑各环路的水力平衡,在系统中设置动态压差控制阀和在热力入口处放置静态水力平衡阀等。对于复杂的情况也可采用混合控制的方法。

本文介绍了关于“当今建筑空调节能设计解析”的内容。欢迎登陆鲁班乐标,查询更多相关信息。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