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建筑应用分析

城市绿色建筑应用应该如何分析?我国的城市绿色建筑是怎样的发现现状?请看鲁班乐标为您编辑的文章。

摘要:我国正处于推进中小型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绿色建筑可以解决高速城市化导致的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结合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试探讨中小型城市绿色建筑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小型城市建设成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基础。由于经济推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住房要求也随之提高,从过去的“安居”物质理念逐步开始追求“绿色”精神理念,这促使建筑业走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1]。

1中小型城市建筑发展现状

1.1粗放开发模式

1978-2012我国中小型城市建筑从17.9%提高到52.6%,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2],这种迅速的背后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不可持续的粗放式发展。我们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在推进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也面临严峻挑战。建筑粗放式开发不但吞噬了大量农业和生态用地,还出现许多监管不严,建筑垃圾过多不能有效处理,房地产规划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等多因素问题。

1.2既有建筑能耗

建筑运行对水、电、燃气等能源和资源的依赖十分明显。2000年以前城市建设开发中多数为非绿色节能建筑,其比例占城市建筑面积80%。大量非绿色节能的既有建筑不但加剧了资源和能源消耗,还造成不可逆的环境污染。据统计,城市中来源于建筑的改扩建及维持其功能正常运行的碳排放量占60%,来源于汽车尾气的仅占30%。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40%以上,远远超过其他行业能耗需求。

1.3中小型城市环境资源

绿色建筑本身是从建设开发的源头解决建筑对于环境的污染问题,在以往“先建设后绿化”的二次投入中解脱出来,依托中小型城市环境基础,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措施,使得区域开发后的水文、地质、地貌与开发前保持一致。以呼伦贝尔市为例,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水资源总量286.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1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66倍。对比已经被雾霾、水污染影响的大城市,显然小中型城市建设必须选择绿色建筑开发理念,促使我们从源头保护为数不多的自然遗产。

2中小型城市应用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2.1人的自身需求

由于人们不断搬迁,中小型城市的城市化范围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建筑开发如雨后春笋。人口的密集,建筑用地价格的上涨,以及不断提高的大众物质需求,迫使城市不得不继续向外扩张。正如协同理论中的自组织原理一样,城市的扩大化并不是政府的导向,而是大众选择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建设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

2.2生态环境需求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建筑能耗总量逐年上升,占能源总消耗量的27.45%。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占比例还将上升至35%左右。以此速度计算到2020年,建筑能耗可能达到1089亿吨标煤,夏季空调负荷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工作[4]。伴随着重发展中小型城市,拆旧建新蔚然成风,拆除带来许多无法转化的建筑垃圾。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交织的环境生态问题不断扩大,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发展中的问题。

3绿色建筑在中小型城市应用中的问题

3.1认知问题

低能耗带来使用成本的降低、绿色建筑的长期环境效益,这些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市场动力和消费需求,也无法鼓励建筑商、消费者主动投身到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中。绿色建筑技术环境效益的不确定性,效益显现的长期性,政府的推行力度以及建筑商对利益追逐的短期性等问题,都影响着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

3.2技术问题

当前中小型城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最大阻碍并不是绿色建筑的技术落后,而是相关企业缺少技术培训,无法与时俱进了解当下先进绿色技术。这会影响企业在绿色建造上的积极性,减慢绿色建筑推广速度。中小型城市大学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高校科研与企业技术应用接轨,中小型城市建筑开发只能被动接受“绿色建筑”这种“新兴技术”,并没有能力开发研究与本土环境、经济、文化相融合的绿色建筑体系,导致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推广受到严重制约。

3.3成本问题

成本问题一直是阻碍开发商不能推广绿色建筑的主要原因,绿色建筑不仅选材造价略高于普通建筑,为实现真正的节水节地节能在建筑周围附属设施上更要花费高成本。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针对绿色建筑的优惠政策,但对于开发商的经济利益来说都是杯水车薪。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对2014年148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统计[2],住宅建筑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23.9元/m2、70.9元/m2、131.8元/m2,公共建筑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29.9元/m2、87.3元/m2、216.4元/m2,由此证明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高成本。

4中小型城市绿色建筑实施策略

4.1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

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主要集中于建筑的采暖和生活能耗,这也是建筑能耗的70%。我国气候条件、建筑形式、经济发展千差万别,所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措施要因地制宜。严寒地区既有建筑改造主要取决于建筑外墙保温。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改善门窗、屋顶及地面的传热系数,严格执行窗墙比规定,提高门窗的气密性,这些简单措施都能降低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应用。中小型城市一般人口少,资源丰富,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辅助设施可以利用风力、太阳能等技术实现简单的自给自足。如太阳能照明、雨水再利用、广场上小型风力、水力发电景观等。中水循环利用不单单减少了能源的消耗,这些简单举措也为减少城市内涝灾害,建造海绵生态城市添砖加瓦。

4.2被动式建筑设计

被动式设计是指通过最大限度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辐射等被动式技术手段,将供暖和空调需求降到最低,在达到舒适的室内环境基础上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体系。

①以高效自然通风代替中央空调制冷系统。在开发或原有建筑改造上应用风压和热压原理,风经过建筑物由于阻挡出现压力差,促使空气从迎风面孔隙流入室内,室内空气则从背风面孔口排出,形成了有效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如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建筑空间上部将形成较高压力,而下部压力较低,当这些位置存在孔隙时,空气通过下开口进入上孔隙流出。

②以自然采光代替照明及取暖。大型公共建筑采用被动式设计理念考虑建筑的朝向与太阳之间的夹角问题,自然光线穿过玻璃屋面进入室内,达到自然采光和提高室内温度的效果。屋面上附有自动开合的百叶,避免夏日阳光过于猛烈直射,降低室内温度。

4.3合理定位规划成本

绿色建筑的应用成本主要是前期的技术研究,如图1所示,成本投入大部分在研发和材料的生产过程中,设计和施工可以在多个项目中借鉴重复使用,后期运营则是项目赢利的关键。对于建筑商和消费者而言,在项目中不是直接承担高昂的绿色建材研发和生产,而是参与材料选取、设计、施工及后期维护使用阶段。就整个价值链而言建筑商和消费者参与的是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增值和盈利部分。

在绿色建筑成本中我们主要分析的并不是建筑本身的单一造价,而应分析其增量成本能否带来后期效益。引用孙大明等人对21个绿色建筑项目的调查与统计见图2、图3。一般项目的定位越高或选取的星级越高,则相应增量成本越大。建筑商和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合理定位和节能等级选取是影响增量成本的关键。

5结束语

中小型城市绿色建筑的应用首先要实现绿色建筑技术、城市规划、景观规划与市政设施衔接;其次政府在绿色建筑推行上要奖惩并用,实现从单一绿色建筑向绿色城区发展;最后提升消费者、建筑商对于中小型城市绿色建筑开发的定位,把绿色建筑开发技术理念以可行方案落实到中小型城市的开发建设前。真正实现环境保护实施在城市开发利用前,这将成为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以上城市绿色建筑应用分析由鲁班乐标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城市绿色建筑应用分析”等建筑方面知识可以关注鲁班乐标行业栏目。“一点鲁班乐标,中标很轻松”。查询建筑企业信息,请登陆鲁班乐标、鲁班乐标或关注鲁班乐标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