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理想路径选择的探索

一、学分银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国家就开始了学分转移的探索与实践[1]。根据CNKI检索数据显示,国内最早以“学分银行”为主题词的文献始见于2003年[2]。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刚要》)提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而后,关于学分银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升温,学分银行建设的探索逐年推进。2010年《纲要》颁布之后,许多地方政府都开始了学分银行的实践尝试。

目前已有多地学分银行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上海市学分银行认证了469种非学历证书,涉及学历教育学分认定的专业19个,课程600多门,成立学分银行分部21个,高校网点68个。江苏省学分银行已有在校学生2000余人、社会用户700余人注册了学习账户,并实现了学分互认。北京市学分银行与香港资历架构秘书处签约,使之成为香港行业标准。慈溪市市民学分银行成立认证中心20个,社区学习中心68个,村民学习点298个,发放学习卡20多万张,已有180家机构加盟学分银行学习联盟[3]。然而,湖南目前还未见省级或市级学分银行成立的相关报道。笔者认为,在国内外学分银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在各地市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大背景下,地市级学分银行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学分银行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创建学习型城市将成为地市级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契机。以常德市为例,从2003年开始,常德市把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作为城市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对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也一直是学者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从对学习者个人、教育机构、行业企业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等各个层面而言,设立学分银行,以此搭建市民终身学习立交桥,都是创建学习型城市最为科学、可行的理想路径选择。

(一)降低学习门槛,减少学习浪费

学习型城市要求市民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然而来自不同背景、具有多重社会身份的成人学习者在获取教育和培训等方面面临诸多障碍。学分银行的出现,一方面可以降低入学门槛,让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学习单个知识点或课程,然后将这些间断的、碎片化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认证并转化为学分,存入个人的学习账户。另一方面,能降低辍学率,减少学习浪费。在学分银行体系下,学习者不会因为中断学业而导致之前获得的学分失效,而是通过兑换累积,以零存整取的形式获得学历或证书。因此学分银行能为市民创造完全开放、自由的终身学习环境,保护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二)促进市场竞争、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教育行业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以常德市为例,常德目前有各级各类学校1893所,其中民办教育机构997个,各种办学机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公办学校竞争意识不强,民办学校市场竞争混乱。在一个比较完善的“学分银行”体系下,这些教育机构必须经过严格的评估,符合相关资质、达到相关标准才能加入学分银行体系。随着这一系统的发展,各办学机构势必会在规范办学行为、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上多下工夫,形成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良性竞争。同时,它们也可借助学分银行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潜在学习者,扩大招生规模,促进学校发展。另一方面,学分银行使学生跨校选课、自主选择教师成为可能,教师的受欢迎程度将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教学水平。这种竞争也会鞭策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

(三)推进学习型行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技术人才越来越供不应求,许多行业、企业都无法获得满足要求的员工。传统的教育、培训体系已无法实现与劳动力市场的无缝链接。在社会呼吁从“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型的背景下,学分银行的出现无疑会大大推进学习型行业建设,最大程度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学分银行将打破行业、企业内部耗资巨大的、封闭的培训体系,从学习的时间、内容、形式上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学习者在入职前就能对照自己中意的企业、行业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增加自身与职位的匹配度。学分银行还能帮助在职员工自助的实施学习和培训计划,进行人力资源的自我管理。这样企业就能节省巨大的在职培训成本,并极大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四)整合教育资源,增加教育机会

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城市,造成教育资源紧缺。学分银行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跨越不同教育系统的界限,使各种教育类型和社会培训活动彼此沟通衔接,将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使其教育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真正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广泛利用,扩大整个社会受教育机会,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学分银行打破了封闭的教育系统,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个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而又相互联系的学习型村落、学习型社区、学习型行业,促成市民间的相互学习,这就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地市级学分银行的组织体系

市级“学分银行”的组织体系应更加高效精简,要将城市已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各部门的权责应更加清晰,更能发挥部门的执行力和联动性。以常德市为例,其组织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一)市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

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由市政府主导、市教育局主管,其成员由市教育、宣传、民政、文广、人事等部门负责人和相关教育培训机构领导组成,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并对“学分银行”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

(二)市学分银行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由市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学科专业和各教育、培训、研究机构专家组成,负责对学分银行的运行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控。具体负责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标准和学分认定、转化制度的制定,以及对申请加入学分银行体系的教育机构的审议等。

(三)市学分银行管理中心

可依托地方电大(常德电大)设立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负责日常运行和管理,包括为市民发放终身学习卡、注册学习账户、审定学习成果、提供信息服务等。

(四)市学分银行系统

为了能提供丰富多样的学分课程,在建立准入机制的前提下,系统应尽可能多的涵盖全市各类教育机构。以常德为例,目前有可能被纳入学分银行体系的教育机构包括:普通本科院校1所,普通专科院校1所,高等职业院校3所,广播电视大学2所,中职学校64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以及全国各普通高校网络学院常德学习中心若干。另有一些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如:社区大学、老年大学、少年文化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此外,还可发挥工会、妇联、科协、共青团等人民团体的优势,开放更多的教育资源。

四、地市级学分银行的组织运行

地市级学分银行通过学分储存、互认、兑换和消费等运行环节来改变传统的各种教育类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立交模式。

(一)学分储存

市民在学分银行系统内所获得的学分可以在个人学习账户中储存和积累。学分的来源有两种,一是通过学习时间的累积换取学分。二是通过课程考试获得学分。

(二)学分互认

市民在学分银行认证的学习机构获得的学分,可以通过学分换算、学分补偿、学分衔接等方式予以相互认可。由于学分换算方法的制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在现阶段,学分互认可能仅限于相同级别教育机构的相同或相似课程学分的相互认可。

(三)学分兑换

不同学习机构自主设定的课程原始学分称为非标准学分。非标准学分按照一定的折算参数转换为标准学分的过程即为学分兑换,非标准学分兑换为标准学分后,积累到规定数量就可换取相应的证书。

五、地市级学分银行的实施策略

在地市级层面推行学分银行是一项十分复杂、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好如下策略。

(一)以点带面,逐渐铺开的策略

地市级学分银行的建设必须遵循“广泛宣传,自愿加盟”的原则,不能搞“政府工程”,不能通过行政指令强制要求学校家家参与、限时达标。因为学分银行的推行,势必会对相关学校的办学行为产生限制,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其既得利益。所以一开始势必会受到部分学校的质疑和抵触。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首先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尊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在政策的制定上要保证学校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教学活动的独立性。

(二)先小后大,先简后繁的策略

地市级学分银行可先在小区域、小范围内试点,比如先在村、乡、街道、社区层面实施,再慢慢推进到镇、县、区的层面,最后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行。全市各区域经济和教育等发展不均衡,应首先选取经济发展较好、学习需求较大、学习条件较便利的区域“下海试水”,然后采取“蚕食式”的策略逐渐扩大范围。课程标准体系和学分转换规则都极其复杂、十分繁琐。所以要确立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策略,步步为营、步步跟进、顺势而为,切不可太急于求成。学习积分可以先在休闲文化学习、精神娱乐学习等非学历课程中推行,待市民接受后,逐渐扩大到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再到资格证书、学历文凭等课程。如此稳扎稳打、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最终实现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的终极目标。

(三)无缝覆盖,服务为先的策略

学分银行的宗旨是服务学习者。判断这一制度是否成功,一是要看它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和深度,二是要看它服务的学习者的数量和广度。随着注册人数的增加,市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凭一己之力必定无法承担学分银行运行的全部工作。要想让学分银行用户“遍地开花”,就必须建立无缝覆盖的服务网点,为学习者提供最便捷、最贴身的服务。其服务范围包括:市民学习账户的建立;终身学习卡的发放;学习成果的录入和查询以及学分银行政策宣传和咨询指导等。学分银行服务网点主要依托社区、乡镇社区学校或成人学校、村民学校等机构建立。如常德可以以目前正在推行的网格化社区管理为基础,在“易办事自助服务终端机”上安装学分银行网络服务系统,全天候为市民服务。

(四)多方监控,保障质量的策略

为了提高学分银行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就必须建立有效、可行的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在这个问题上,英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三角模式[4]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一是官方的质量监控。首先学分银行管理机构要加强评估管理,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所有教育机构都必须通过官方管理机构的严格认证,才可承认其提供的学分。对于已经进入学分银行系统的教育机构,要实施动态管理,出现严重诚信问题的机构,要列入黑名单管理。二是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自我控制。

以上是对“城市建设理想路径选择的探索”的介绍,更多内容请登录鲁班乐标查询。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