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项目中混凝土质量控制

1水利工程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1)内部空洞的生成。水利工程施工,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倘若没有采取有效的振捣或是振捣时间、次数不足,从而在混凝土的内部极易出现空洞。在实际进行混凝土的振捣时,如果一次性的投入了过量的混凝土,其不仅可能会带入一些杂质、异物,同时也很难将混凝土振捣均匀,一旦混凝土被卡住或出现间歇性振捣,混凝土的内部必然会出现空洞。此外,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钢筋的保护层倘若没有达到施工设计的厚度,混凝土的浇筑将会造成钢筋、箍筋的裸露,严重降低了工程构件的耐久性。

(2)混凝土蜂窝、麻面现象。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在我国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是由于在养护完毕、模板拆除后,施工混凝土的质感较为松软,表层通常会存有少量砂浆,而石砾相对较多,由于各个石砾的间距较大,从而造成混凝土的表面形成蜂窝。此外,倘若混凝土的浇筑、振捣不够密实,则很可能会造成构件的局部区域出现若干个细小的凹坑或麻点,从而形成麻面。对于此种现象,虽然混凝土施工层对于钢筋仍有着保护作用,但在一定程度还是影响了水利工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3)地基变形。长期以来,混凝土在我国工程建设中,对于地基的施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倘若施工地基的条件较差、土质硬度不均,以及施工混凝土内、外的温差过大,将直接造成施工地基的沉降,而如果混凝土出现严重的渗漏现象,也将导致施工地基出现沉陷。此些现象均会引起工程主体结构的变形,从而大幅降低水利工程项目的安全性、稳定性。

(4)混凝土外层不够平整。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将模板拆除后,两块模板的接缝位置,往往会出现超出相关规定、标准、限值的错台现象,从而不仅会造成混凝土面板的厚度不一,同时也可能会大幅降低混凝土外层、表面的平整度。此外,对于一些混凝土材质的工程构件,其边缘、转角位置在进行拆模时,倘若方法不正确或动作过大,将损坏角体,以至于混凝土构件存有缺陷。

2水利施工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在水利工程项目实施前,应事先组织总工程师、技术人员、工程监理协同合作,进一步了解、熟悉图纸,明确合同文件内容,在充分掌握我国有关工程测量的标准及规范后,方可正式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测量工作。在进行测量时,应根据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具体要求,选定合理、有效的测量方法并编制详细的测量方案,从而保证测量数据、资料的准确性,有效控制误差。在进行大坝、水库等主体结构工程的施工时,水利工程的项目经理应指派专人来完成测量工作,同时构建一监督、检查小组,对测量过程实施监控。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工程测量的精准度,一切测量工具、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由专业机构负责进行检查、试验、调整,一旦投入使用则需有专业部门对其进行校正,严禁使用校正超出有效期限的测量设备。在全部测量工作完成后,应对所有测量设备、工具、仪器进行复查,若是发现存有误差,应重新进行测量。

(2)水泥的管控。目前,我国各大水利工程项目的混凝土施工,通常会用到常规标准的硅酸盐水泥与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与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以及普通矿渣硅酸盐水泥等。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在各种原材料的拌和中起到了胶结作用。在实际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倘若采用了碱活性骨料进行施工混凝土的拌制,在保证混凝土的含碱量不超过相关规范最大限值的情况下,可选用中热或低热硅酸盐水泥。在拌和混凝土的过程中,应事先对原材料进行检测、试验,应充分了解、掌握使用水泥的凝结周期、相容性与安定性、标号等,倘若发现水泥等原材料不符合工程设计的要求、标准,应立即停止混凝土的施工。

(3)粗骨料的管控。水利工程项目在进行混凝土的施工时,应根据我国水工混凝土施工的相关规范、标准来选择粗骨料。在实际的混凝土施工中,粗骨料的最大颗粒直径应低于工程构件最小边的长度、小于素混凝土板层厚度的50%、不超过钢筋最短间隔距离的2/3。值得注意的是,若混凝土构件只装设了少量的钢筋,或是没有配置钢筋,应选用粒径相对较大的粗骨料。对于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堆放,应合理分配安置地点,明确区分不同级别的骨料与碎石。

(4)砂的管控。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在进行混凝土的拌制时,通常是将砂作为细骨料使用。在使用砂材料时,应400m3~500m3抽取一份砂样送至有关部门进行质量检测,在保证砂料不含有杂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同时,还应保证砂料的细度模数在2.4~2.8之间。在充分满足上述要求后,应根据实际的砂料情况来确定拌制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倘若在对砂料进行质量检测时发现存有活性骨料,应对针对砂料作进一步的分析、试验、研究,从而确定是否可以投入使用。

(5)外加剂的管控。水利施工在进行混凝土的拌制时,外加剂的使用主要是为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强度、和易性,并根据某些特定需要,可用以控制混凝土初凝、终凝的时间。在进行混凝土的拌制时,应事先针对水泥、外加剂、粗骨料、细骨料之间的相容性进行试验,待确认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外加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混凝土的配合比投放,避免由于过量或不足而造成混凝土的开裂等问题。

3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混凝土的拌制。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在进行混凝土的施工时,通常是采用自动拌和的方法进行混凝土的拌制。在我国有关水工混凝土施工的标准与规定中明确要求:用于拌制混凝土的自动拌和站,其计量设备、器具应定期进行检查、校正。在实际进行混凝土的拌制时,所有原材料的投放都需经过称量系统并作详细的记录。在整个成产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监控,避免施工人员凭经验或随意进行原材料的配制,以此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合格。

(2)混凝土的浇筑。水利工程项目在进行主体结构工程的施工时,对于闸室、闸墩应分块、分仓进行混凝土的浇筑,铺料厚度应设定在30~50cm之间并加以控制,保证浇筑面的平整、均匀。在实际进行混凝土的振捣时,应加强监督、把控,严禁出现欠振、漏振情况的发生,而振捣棒的插入应直至混凝土的最底层,匀速、缓慢的向上提升,在确认混凝土表面平整、无气泡并停止下沉时,即已达到密实效果,方可投入使用。

(3)混凝土的养护。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一旦浇筑完毕应及时采取养护,对于混凝土的顶面、侧面,可通过覆盖草帘洒水的方法进行养护。在确定混凝土初凝完毕后,应立即进行顶面养护,为保证外表面的顺润,应进行人工洒水,洒水量与频率应根据气候温度的变化进行调正。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将养护周期设定在28d左右不间断的进行养护,避免混凝土出现开裂等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材质的工程结构,其质量主要受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气温环境、作业流程、施工方法等因素影响。因此,为保证水利施工的混凝土质量,应进一步加强原材料的生产、采购、储藏等多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工作,针对混凝土的整个生产过程采取实时监控,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标准与规范进行混凝土的施工并加强监督,只有对混凝土的施工采取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控制,才能有效避免渗漏、裂缝、空洞等质量隐患的产生,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安全。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