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贺兰拜寺口双塔

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国现存塔2000多座。塔的种类非常多,鲁班乐标为建筑人士带来关于“银川贺兰拜寺口双塔”的详细介绍。
拜寺口双塔,称东塔、西塔,当地俗称“相望塔”、“夫妻塔”、“山神塔”、“海神塔”、“飞来塔”。位于银川市贺兰县贺兰山东麓拜寺口内,距银川市西北约五十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拜寺口双塔建设于何时史料无记载,明万历年间修宁夏《万历朔方新志》卷首《宁夏镇北路图》中,在拜寺口就标有双塔。根据塔刹发现文物推测,双塔于元代早期曾进行过装修,修缮了塔刹,粉妆了壁面,但塔身未进行大修理。经碳-14测定双塔朽木,专家认为是西夏中晚期所建。 
拜寺口双塔东西对峙,相距约百米,皆为八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双塔建筑综合了中原佛塔传统特点,又把绘画和雕刻艺术结合起来,雄伟壮观、绚丽多彩,属艺术珍品。据载,清乾隆三年1739年1月3日,发生一次八级以上地震,双塔附近的建筑、房屋均被震毁,可双塔却依然故我,傲然挺立,这充分体现了当时西夏建筑业的高超技术。经过洗礼,经受考验的双塔更显珍贵。
拜寺口是贺兰山著名山口之一,在山口平缓坡地上有大片建筑遗址。据考证,曾是西夏佛祖寺院所在地。双塔建在沟口北边寺院遗址台地上。双塔东西对峙,相距约百米,皆八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两塔直起平地,没有基座,底层较高,平素无饰,正南辟券门,可进入厚壁空心筒状塔室。
拜寺口双塔之东塔高约三十九米,塔身呈锥体。每层由叠涩棱角牙和叠涩砖构成腰檐,腰檐外挑。塔顶上砌八角形平座,平座中间为一圆形刹座,上承“十三天”宝刹。二层以上,每层每面都贴有彩塑兽面两个,左右并列,怒目圆睁,獠牙外露,十分威猛。兽面口衔彩绘红色连珠。兽面之间,是彩绘云托日月图案。塔壁转角处装饰彩塑宝珠火焰。
拜寺口双塔之西塔高约三十六米,塔体比例协调,较东塔粗壮高大。二层以上由数层叠涩棱角牙和叠涩砖构成腰檐,腰上砌平座,外檐饰圆形兽头构件。塔顶上承八角形刹座,刹座檐下,饰以并排彩绘莲瓣,转角处饰以砖雕力神,力神裸体挺腹,手托莲座,栩栩如生。刹座上承“十三天”宝刹。二层之上每面腰檐下均有彩塑佛像及装饰图案。各层壁面中心置长方形浅佛龛,龛内有彩塑动物和八宝图案,龛两侧为彩塑兽面,兽面口含流苏七串。呈八字形下垂,布满壁面。兽面怒目圆睁,獠牙外龇,威猛可怖。
塔壁转角处有宝珠火焰、云托日月彩塑图案,这些造像及装饰图案,布满整个塔身。在众多造像中,有身着法袍罗汉,有拄杖倚立老者和神态潇洒壮者。他们项挂璎珞,腰系长带,手执法器;有伸臂,有跳跃,动作自如,神态各异,充满强烈生活气息和浓郁宗教色彩。西塔正东第十二层佛龛内右上侧,有西夏文。第十层正东平座上,放置一完整绿色琉璃套兽。塔顶佛龛内置一根六棱木质中心刹柱,直径约三十厘米,刹柱上有墨书西夏文题记和梵文字。
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发生八级以上地震,双塔附近建筑、房屋均震毁,可双塔仍傲然挺立。1986年对双塔进行加固维修,在维修西塔塔刹时,一密封空心穹室内置放一批文物,有蒙古汗国银币“大朝通宝”,元初“中统宝钞”,绢质“彩绘佛画”(唐卡)、“绢纸花”,木雕“上乐金刚双身像”、“木花瓶”和铜佛像等。
银川贺兰拜寺口双塔建筑综合了中原佛塔传统特点,又把绘画和雕刻艺术结合起来,构成两座雄伟壮观、绚丽多彩的艺术珍品。
1988年,银川贺兰拜寺口双塔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银川贺兰拜寺口双塔
更多关于“银川贺兰拜寺口双塔”等全国古塔建设规模和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可以登入鲁班乐标进行查询。
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